第一范式(1NF)
  所谓第一范式(1NF)是指数据库表的每一列都是不可分割的基本数据项,同一列中不能有多个值,即实体中的某个属性不能有多个值或者不能有重复的属性。如果出现重复的属性,就可能需要定义一个新的实体,新的实体由重复的属性构成,新实体与原实体之间为一对多关系。在第一范式(1NF)中表的每一行只包含一个实例的信息。
在任何一个关系数据库中,第一范式(1NF)是对关系模式的基本要求,不满足第一范式(1NF)的数据库就不是关系数据库。

我的理解:列不可分。

第二范式(2NF)

  第二范式(2NF)是在第一范式(1NF)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即满足第二范式(2NF)必须先满足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要求数据库表中的每个实例或行必须可以被惟一的区分。为实现区分通常需要为表加上一个列,以存储各个实例的惟一标识。要求实体的属性完全依赖于主关键字。

我的理解:不能部分依赖。即:一张表存在组合主键时,其他非主键字段不能部分依赖。

第三范式(3NF)
  满足第三范式(3NF)必须先满足第二范式(2NF)。简而言之,第三范式(3NF)要求一个数据库表中不包含已在其它表中已包含的非主关键字信息。
在第二范式的基础上,数据表中如果不存在非关键字段对任一候选关键字段的传递函数依赖则符合第三范式。

我的理解:不能存在传递依赖。即:除主键外,其他字段必须依赖主键。

> cmd
连接只sqlplus
> sqlplus /nolog
连接只空闲空间
SQL> conn /as sysdba
提交归档文件
SQL> alter system archive log current;
查看归档文件列表
SQL> archive log list;
SQL> exit

> rman
RMAN> connect target /
检查控制文件和实际物理文件差别
RMAN> crosscheck archivelog all;
同步控制文件的信息和时间物理文件信息
RMAN> delete expired archivelog all;
查看归档日志的状态
RMAN> list archivelog all;
删除从3天前到现在的全部日志
RMAN> DELETE ARCHIVELOG ALL COMPLETED BEFORE ‘SYSDATE-3’;

/: 根目录,一般根目录下只存放目录,不要存放文件,/etc、/bin、/dev、/lib、/sbin应该和根目录放置在一个分区中

/bin:/usr/bin:可执行二进制文件的目录,如常用的命令ls、tar、mv、cat等。

/boot: 放置linux系统启动时用到的一些文件。/boot/vmlinuz为linux的内核文件,以及/boot/gurb。建议单独分区,分区大小100M即可

/dev: 存放linux系统下的设备文件,访问该目录下某个文件,相当于访问某个设备,常用的是挂载光驱mount /dev/cdrom /mnt。

/etc: 系统配置文件存放的目录,不建议在此目录下存放可执行文件,重要的配置文件有/etc/inittab、/etc/fstab、/etc/init.d、/etc/X11、/etc/sysconfig、/etc/xinetd.d修改配置文件之前记得备份。

/home: 系统默认的用户家目录,新增用户账号时,用户的家目录都存放在此目录下,~表示当前用户的家目录,~test表示用户test的家目录。建议单独分区,并设置较大的磁盘空间,方便用户存放数据

/lib:/usr/lib:/usr/local/lib: 系统使用的函数库的目录,程序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调用一些额外的参数时需要函数库的协助,比较重要的目录为/lib/modules。

/lost+fount: 系统异常产生错误时,会将一些遗失的片段放置于此目录下,通常这个目录会自动出现在装置目录下。如加载硬盘于/disk 中,此目录下就会自动产生目录/disk/lost+found

/mnt:/media: 光盘默认挂载点,通常光盘挂载于/mnt/cdrom下,也不一定,可以选择任意位置进行挂载。

/opt: 给主机额外安装软件所摆放的目录。如: FC4使用的Fedora 社群开发软件,如果想要自行安装新的KDE 桌面软件,可以将该软件安装在该目录下。以前的 Linux 系统中,习惯放置在 /usr/local 目录下

/proc: 此目录的数据都在内存中,如系统核心,外部设备,网络状态,由于数据都存放于内存中,所以不占用磁盘空间,比较重要的目录有/proc/cpuinfo、/proc/interrupts、/proc/dma、/proc/ioports、/proc/net/*等

/root: 系统管理员root的家目录,系统第一个启动的分区为/,所以最好将/root和/放置在一个分区下。

/sbin:/usr/sbin:/usr/local/sbin: 放置系统管理员使用的可执行命令,如fdisk、shutdown、mount等。与/bin不同的是,这几个目录是给系统管理员root使用的命令,一般用户只能”查看”而不能设置和使用。

/tmp: 一般用户或正在执行的程序临时存放文件的目录,任何人都可以访问,重要数据不可放置在此目录下

/srv: 服务启动之后需要访问的数据目录,如www服务需要访问的网页数据存放在/srv/www内

/usr: 应用程序存放目录,/usr/bin存放应用程序,/usr/share存放共享数据,/usr/lib存放不能直接运行的,却是许多程序运行所必需的一些函数库文件。/usr/local:存放软件升级包。/usr/share/doc:系统说明文件存放目录。/usr/share/man: 程序说明文件存放目录,使用 man ls时会查询/usr/share/man/man1/ls.1.gz的内容建议单独分区,设置较大的磁盘空间

/var: 放置系统执行过程中经常变化的文件,如随时更改的日志文件/var/log,/var/log/message: 所有的登录文件存放目录,/var/spool/mail: 邮件存放的目录,/var/run:程序或服务启动后,其PID存放在该目录下。建议单独分区,设置较大的磁盘空间

svcadm -v enable -r telnet

# svcs |grep online 查看当前运行服务
# svcs |grep offline 查看当前停止服务
# svcs |grep inetd 查看inetd服务状态

svcadm -v enable -r telnet

1. 打开telnet服务
# svcadm enable telnet

svcadm是Solaris下最新的网络服务管理系统,要了解它和svcs的使用方法,请参见其帮助手册。
2. 开放root登录权限

修改/etc/default/login文件,注释掉其中的:
CONSOLE=/dev/console

svcadm -v enable -r ftp
在 /etc/ftpd/ftpusers,如果有root,行首加#号注释掉

就可以了。

下载安装包
MySQL-server-5.5.11-1.linux2.6.i386.rpm
MySQL-client-5.5.11-1.linux2.6.i386.rpm

安装后

修改密码
# usr/bin/mysqladmin -u root password ‘root123’

启动服务
# service mysqld start

登录mysql控制台
# mysql -u root -p

开启远程访问
mysql> grant select on 数据库.* to 用户名@登录主机 identified by “密码”
例如
mysql> grant all on *.* to root@’%’ identified by ‘root123’;

Can’t connect to local MySQL server through socket ‘/var/run/mysqld/mysqld.sock’ (2)
解决方案
#ps -A|grep mysql
例如:
8047 pts/1 00:00:00 mysqld_safe
8124 pts/1 00:00:00 mysqld
8163 pts/1 00:00:00 mysql
8425 pts/2 00:00:00 mysql
# kill -9 1829
# kill -9 1876
# /etc/init.d/mysql restart
# mysql -u root -p